非遗寻根,织梦潞村系列研学活动
——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学子开启蚕桑文化溯源之旅
时间:2025-11-17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深秋的风拂过千年潞村,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的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溯源之旅。这不仅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将专业根脉深植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实践探索。

蚕桑为源,织就服装设计之本

踏入潞村,同学们首先追寻的是湖州绵延四千余年的蚕桑文化。作为服装设计的源头,蚕桑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纺织史的智慧结晶。从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家蚕丝织物,到如今依然传承的养蚕缫丝技艺,同学们在蚕桑文化的脉络中,探寻着服装设计最原始的材料密码。

“原来我们设计的起点,就藏在这些小小的蚕茧里。”一位同学在参观后感慨道。丝绸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源头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蚕桑活动。这种认知让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们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设计的灵魂,往往蕴藏在对材料本源的理解与尊重中。

经纬之间,传统草帽的新生

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亲手DIY草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编织工艺完美融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大家以天然材质为基底,运用服装设计中的造型原理和装饰技法,为传统草帽注入全新的美学表达。有的同学将流畅的线条与几何图形巧妙组合,有的则尝试将服饰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理论运用于草帽装饰,创造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独特作品。“草帽编织的经纬结构让我联想到服装面料中的织法变化,”一位同学边创作边分享,“这种跨越材质的造型思维,为我的设计打开了新的思路。”这项实践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立体造型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对话所产生的无限可能。

泥土芬芳,指尖传承的匠心

而最具挑战性的非遗传承环节——手捏陶泥香薰制作,则让同学们体验了一场从泥土到成型的完整创造过程。指尖与陶泥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每一处捏塑打磨,都是对形态美感的精准把握。活动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塑造着手中的陶泥,将服装设计中的形态构成知识运用于立体造型之中。“捏制陶泥香薰的过程,让我深刻理解了‘手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一位正专注打磨陶坯的学生感慨道,“这种指尖的温度与对材料的直接感知,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创作体验。”这项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立体造型能力,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匠心精神对现代设计的深刻启示。

文化为根,设计为叶

此次潞村研学,是服装设计专业部“非遗系列”研学的开篇之作。通过认识湖州蚕桑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品读传统典籍,同学们在实践中学到了课堂之外的知识,也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作为未来的服装设计师,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设计理念,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我们的设计才能拥有独特的灵魂。”班主任陆老师说。

非遗不非,传统常新。当年轻的服装设计师们将潞村的蚕桑文化、非遗技艺融入专业学习,他们正在做的,不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一场设计与传统的创造性对话。而这,仅仅是“非遗系列”研学的开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服装设计的创新故事,正在被这群年轻人重新书写。(陆黎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