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课堂”读懂湖山、感知专业
时间:2025-11-2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11月20日,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组织高一年级700余名学生开展“毅路同行,碳寻绿水青山”环湖徒步活动。在秋高气爽、风景如画的东钱湖畔,学生们开启了一次“行走的课堂”,以脚步丈量山水,以实践滋养成长。这已是该校连续第五年举办此类毅行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在学生导游团的引领下,深化了他们对校园周边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理解。

本次徒步全程约6公里,途经湖滨公园、圆融广场、钱湖秘境、下水湿地公园等多个景点,融合了东钱湖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这场行走的课堂,学生们不仅在体能与意志的磨砺中提升了坚韧品格,更在小导游的娓娓讲述中,沉浸式地追寻范蠡的经世智慧、王安石的治郡理念与史氏家族的家国情怀,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搏,解码东钱湖文脉深处所蕴藏的先贤哲思与民本情怀。”副校长林学伟表示。

学生们列队行至湖滨码头,秋日阳光洒落在南宋水利工匠凿刻的石缝间,仿佛再现当年挥汗修堰的场景;师生沿湖探访钱湖秘境,远眺王安石曾踏访的二灵寺,途经百姓为感念其治水功绩而建的福应庙,步步追寻先贤足迹。

“这不仅是一次徒步,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25旅游中高学生柳涵感慨,“我们在湖光山色中感悟历史,也在坚持前行中磨砺了意志。”

徒步行进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25导游中高班小导游团,这也是他们入学以来的首次实地带团实践。全班34名同学分为16个小组,每组2—3人,以“小导游”的身份分散到各班团队中,承担起景点讲解、安全管理、队伍组织等职责。每个班级化身为一个“旅行团”,而这些年轻的“导游”则全程负责引导与服务。

从湖滨码头乘船前往水上观音码头,小导游们上岗讲解,为同学们讲解东钱湖的整体概况及陶公岛、利民村等五个景点。从登船前的安全提示,到航程中的生动解说,再到靠岸后的整队清点,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何子豪是其中一位小导游,因长时间讲解嗓子有些沙哑,但他始终热情不减。“请大家穿好救生衣,不要随意走动,手也不要伸出船外。”他认真地提醒着每一位“游客”。半年前,他在家人建议下被动选择了导游专业。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爱上了这个充满挑战与魅力的职业。他加入了学校的咖啡社,积极备战市技能大赛旅游项目,还利用课余时间提升普通话水平和摄影技术。这些积累,成为他在实践中自信表达的底气。

为确保实践顺利进行,学校德育处、班主任与宁波钱湖国际旅行社提前协作,组建“引领团”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景区负责人带领学生们实地踩点,讲解路线细节,如卫生间位置、最佳合影点等;老师们则指导学生修改并背诵导游词,强调讲解技巧、团队管理与安全规范。通过反复演练,学生们逐步掌握了带团流程。

学生朱欣琦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导游词中并未提及圆融广场的“长江七号”标志,但实地考察时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富有故事性的地标。于是,她主动查阅资料,将这一内容补充进自己的讲解中,让解说更加生动丰富。“提前准备、充分了解,让我发现带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她说。

另一位学生李如意坦言,带团前夜曾因紧张而失眠,但真正投入后却发现一切井然有序。“虽然身体很累,但内心是快乐的。我把同行的同学当作朋友,他们喊累时我就为他们加油鼓劲。如果自己累了,就和同伴轮换岗位——体力好的在前带队,体力稍弱的就在后面维持秩序,大家互相配合,反而更轻松了。”

班主任张志瑜老师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惊喜:“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自信与从容,不仅顺利完成任务,还在班级群里互相分享带团经验,讨论谁讲得更好。这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她表示,尽管《导游讲解》课程尚未正式开课,但这次实践让学生们对专业有了直观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理论再扎实,也不如一次真实的体验来得深刻。”她说。(文字:吴彦 图片:胡佳、张志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