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浪潮下,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深刻把握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核心驱动力” 的关键逻辑,摒弃零散工具培训的传统模式,创新构建并落地 “阶梯递进式” 教师 AI 应用能力提升研修体系,从理念唤醒到实践深耕,再到成果深化,层层递进推动 AI 与教学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数智动能。
一阶筑基:理念唤醒 + 全员普及,筑牢数智教育根基
破解“为何用 AI”“敢于用 AI”的初始难题,营造全校上下联动的数智教育氛围,是推进教师 AI 能力提升的第一步。学校通过 “专家领航、微享赋能、竞赛促学” 三维举措,实现 AI 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与基础应用的全员覆盖。
专家领航,明晰变革逻辑
聚焦 “未来教育” 发展趋势,学校精准对接行业专家资源,开展多场主题式集中培训。自2024年2月至2025年9月,平均每月邀请一位涵盖高校教育专家、业界教学实践专家、行业 AI 技术精英及专业 AI 服务团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从解读“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思维与技术”,到分享“AI 应对职业学校数智化挑战”,系统解答教师对教育变革的困惑,持续夯实数智教育理念根基。



微享赋能,降低应用门槛
创新推出“10 分智研微分享”模式,鼓励教师以10-20分钟的短时长、高频率经验分享,拆解 AI 工具教学应用技巧。这种 “轻量级” 研修方式有效化解教师的技术焦虑,让 deepseek、秘塔、即梦等常用 AIGC 工具的应用技巧快速在教师群体中普及,极大提升了全员参与积极性。




竞赛促学,激发内生动力
举办 “数智创生” 教师 AI 技能竞赛,以 “现场命题、限时创作” 为核心规则,12 个教研组同台竞技。文化课组需用 AI 设计教学资源包并标注应用环节,专业群组则聚焦实操场景 —— 信息组用 AI 分析成绩设计靶向题库,数控组生成 HTML 交互动画,美术组现场创作 AI 效果图,经贸组提交 AI 操作优化对比,在 “比、学、赶、超” 中检验普及成果,强化技术应用能力。




二阶提质:骨干培养 + 精准赋能,打造先锋实践团队
在全员普及的基础上,学校聚焦 “会用 AI”“善用 AI” 的进阶目标,通过 “订单培养、主题攻坚” 双轨并行,打造一支能攻坚克难的数智先锋教师队伍,推动 AI 应用从 “基础使用” 向 “精准赋能” 跨越。
订单培养,锻造领头雁队伍
以数智先锋教师为核心组建订单班,开展集中式专项培训。通过定人定向的精细化培养,系统提升教师运用 AI 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的高阶能力,为学校 AI 教育改革储备了核心人才力量,发挥骨干辐射引领作用。




主题攻坚,聚焦教学重难点
围绕 “AI 与个性化教学”“AI 辅助评价” 等核心教学主题,制定阶段性教研计划。第 9 周开展 AI 赋能学情分析探究,指导教师用 AI 生成学情报告、设计个性化作业;第 15 周举办 “AI 活力课堂展示周”,通过公开课展示 AI 实时分析学生参与度等创新应用;第 19 周开展金课资源开发交流,分享 AI 生成课件脚本、优化视频剪辑等实用技巧,让 AI 精准对接教学实际需求。

三阶深化:课题驱动 + 校本内化,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为破解教师数智化能力提升的长效性问题,学校将 AI 应用实践纳入校本研修核心内容,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经验成果化、体系化,实现数智教育从 “阶段性推进” 向 “常态化融入” 的转变。
课题引领,深化研修成果
将教师 AI 赋能教学实践纳入校本研修和课题管理体系,鼓励教师围绕 AI 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系统性总结实践经验,将零散的应用案例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 AI 教学改革方案。


校本内化,沉淀教育智慧
建立 “半月一研” 集中教研、年度 “数智创生” 比武等常态化机制,聚焦教学技术短板、课堂活力缺失等问题持续发力。要求教研组年末撰写 AI 课改通讯总结,将年度实践成果沉淀为校本资源,推动教师数智化能力与协同备课、课堂教学、教科研等核心能力双向提升,实现师生共学、教学质量同步升级。
三阶联动,铺就数智教育转型新路径
从专家引领与微分享实现 “广度普及”,到技能竞赛完成 “激励与检验”,再到订单班与主题推进打造 “应用高度”,最终以课题研究筑牢 “融合深度”,温州职专的 “阶梯递进式” 研修体系,让教师 AI 能力提升摆脱了零散化、碎片化的局限,形成了 “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覆盖” 的良好格局。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 AI 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实践,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