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竞赛育人体系 锻造“智造”新工匠
时间:2025-11-1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9月19日,郑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赛场。来自桐乡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的19岁学生龙威,以全国第13名的成绩捧回“优胜奖”。这一成绩,不仅是他个人技能之路的里程碑,更是学院乃至桐乡市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历史性突破。

从一名普通的技工学生到国赛优胜者,龙威走了整整三年。而这背后,是桐乡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育人体系的深度实践,是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选苗育才:梯队建设锻造“竞赛尖兵”

龙威的国赛之路,始于一场覆盖全院的“技能海选”。当时刚入学的他,在学院举办的“技能文化节”上第一次接触到工业设计项目。“看到学长们熟练操作三维设计软件,将创意转化为精准的工程图纸,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回忆起最初的起点,龙威如是说。

专业群构建了一套科学严密的“海选—复试—集训—定编”四阶段选拔机制。每年9月,学院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技能文化节”,这既是一场技能展示的嘉年华,更是一个发掘苗子的重要平台。专业群负责人曹自强介绍:“我们不分年级、不设门槛,只要有潜力,就有机会。这种普惠性的选拔机制,确保了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好苗子。”龙威正是在2022年的技能文化节中脱颖而出,他凭借出色的空间想象力和严谨的制图规范意识,获得了CAD机械设计项目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顺利进入预备队。预备队的训练重在打基础,每周固定三次集训,内容涵盖设计素描、设计美学、工程制图、材料学基础、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经过一学期的系统训练,2023年春季,龙威凭借稳定的发挥和快速进步,成功晋升为主力队成员,正式开始专攻工业设计方向。

专业群将竞赛梯队明确分为预备队与主力队,实施分层训练、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预备队侧重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主力队则专注于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这种梯队建设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更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群创新性地建立了“小老师”制度,邀请往届获奖选手担任训练助教。在国赛省赛获奖的学长学姐们就经常回到实训室,与龙威他们分享比赛经验和技巧,帮助他们在后续的训练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训战一体:科学训练铸就“硬核实力”

进入主力队后,龙威的训练强度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他所在的工业设计项目组开始实施“技能+理论+心理+体能”四位一体的综合训练体系。每天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即上午8时到12时进行技能实操训练,下午2时到4时是理论学习时间,晚上7时到9时进行技术复盘和方案优化,周末还要进行全真模拟赛。“那段时间,我们的作息比平日里规律多了。”龙威笑着说,“白天学理论练技能,晚上再复盘白天的训练内容,连吃饭的时候都在讨论技术方案。”

在智能制造集训基地里,核心训练区完全按照国赛标准配置,引进了工业级三维扫描系统、立体光固化成型机、桌面四轴数控铣床等先进设备,确保训练条件与行业前沿接轨。指导老师周晟特别注重理论基础的夯实,“在工业设计领域,光会操作软件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理解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工程原理。”为此,训练团队为龙威制定了专门的理论提升计划,包括设计色彩、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等专业课程。晚上周老师经常会拿出当天的训练作品,从工程角度分析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化空间。心理素质的训练同样不可或缺。专业群邀请了学院的心理教师每周为选手进行两次心理辅导,通过呼吸调节训练、注意力集中练习、抗干扰能力培养等方法,帮助选手们逐步克服比赛紧张情绪。此外,还安排了定期的体能训练,包括晨跑、核心力量训练等,确保选手能够承受连续6小时以上高强度的比赛节奏。“最考验人的是每周的全真模拟赛。”龙威回忆道,“从赛题发布、方案设计到成品制作,完全按照国赛流程进行。赛后立即组织团队复盘,从技术细节到时间分配,从工具使用到现场表现,逐一分析优化。”这种“训战结合”的模式,让龙威在正式比赛时能够沉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备战国赛的关键阶段,专业群启动了“竞赛保障绿色通道”,为训练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如实训室开放时间无限延长,配备专职后勤联络员,提供营养定制餐食,就连训练耗材的供应都做到了“随用随补”。

赛教融合:从赛场到课堂的“能力转化”

龙威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桐乡技师学院“赛教融合”育人模式成果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竞赛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构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系。

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竞赛内容正持续反哺日常教学。以龙威参与的工业设计赛项为例,其任务书、评分标准和优秀作品案例,经过教学化改造后,已经成为《CAD设计》《3D打印》《机械创新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我们把竞赛中的典型任务改造成适合课堂教学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要求。”周晟老师介绍。在实训教学中,专业群将竞赛要求的“10S”管理、安全规范、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以及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实训课程的考核要点。这种将竞赛标准、证书考级与教学标准深度融合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群专门成立了“竞赛资源转化中心”,系统收集整理历届竞赛的技术文件、评分方案、优秀作品等资源,并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解构分析,形成可应用于教学的标准资源包。目前,已完成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数控车工等10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了机器视觉、组态控制技术等5门拓展课程,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活页式项目4个。

为了促进“培养—竞赛—就业”的良性循环,专业群与桐昆集团、浙江易锋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优先人才输送合作意向书》,这些企业承诺在招聘时优先录用在校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截至目前,通过这一渠道输送了36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多人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通过系统化的竞赛体系建设,我们不仅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沈玉林表示。未来,桐乡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将继续深化“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发展路径,推动专业群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郑宇 劳晓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