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妆容绘就文化底色,十课深耕传承艺术薪火——灵峰成校《戏曲化妆与扮相》夜校课程圆满收官
时间:2025-05-15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5月14日晚,安吉县社区教育学院灵峰学习中心(灵峰成校)的夜校教室中,为期10次的《戏曲化妆与扮相》课程在学员们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这场由唐丽娜老师主导的公益培训,不仅让30余位戏曲爱好者掌握了生旦净丑的扮相密码,更以彩妆为墨,在传统戏曲教育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课雕琢,勾勒戏曲妆容的文化肌理

课程伊始,唐丽娜老师以《戏曲化妆》理论课为引,从“为何唱戏要化妆”切入,将戏曲化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角色特征”的核心功能娓娓道来。当学员们得知白脸象征阴险、红脸代表忠勇时,退休教师陈女士感慨:“原来每一笔油彩都是文化符号,比单纯学化妆更有深意。”

随后的实践教学中,课程以“理论+实操”双线推进:

基础护肤与底妆:从清洁乳的选择到护肤水的涂抹手法,唐老师手把手指导学员完成“护肤四步法”,强调“戏曲妆前护理是保护皮肤的关键”。在底妆环节,学员们根据角色需求选用白、肉、粉三色油彩,用海绵均匀拍开,65岁的张阿姨看着镜中均匀的底色惊叹:“像变魔术一样,普通脸变成了戏中人!”

角色妆容精修:旦角的柳叶眉需细挑眉尾,净角的花脸要遵循 “整脸”“三块瓦”等传统谱式。第4课上,学员们首次尝试勾脸,当美术教师李先生为“张飞”角色画上标志性的“黑十字门蝴蝶脸”时,全班爆发出喝彩声。唐老师特别强调:“勾脸不仅是画图案,更是画出角色的魂。”

舞台效果营造:通过夸张眉形表现愤怒、用鲜艳唇色凸显活泼性格,学员们逐渐掌握“妆容即语言”的舞台法则。最后两课的完整妆造实践中,学员们从打底到定妆、从补腮红到打高光,历经10步流程打造出完整戏曲形象,不少人对着镜子反复端详:“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戏曲这么近。”

学员蜕变:从爱好者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以前看戏曲只知道热闹,现在才明白每道妆容都是学问。”退休职工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学员心声。课程结束时,每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至少2种角色的妆造。

旦角组:32岁的职场新人小林学会了“贴片子”技法,她精心打造的“崔莺莺”妆容柔美细腻,眼尾的胭脂晕染如春晓桃花;

净角组:戏曲票友陈先生成功挑战“窦尔敦”的蓝花脸,额头的 “寿字眉”与眼角的“螳螂肚”纹路精准还原传统谱式;

丑角组:小学教师刘女士的“豆腐块”脸令人忍俊不禁,配合课堂上学的滑稽表情,活脱脱一个舞台上的喜剧担当。

除了技艺提升,学员们更收获了文化自信。68岁的张奶奶将自己的化妆过程拍成视频分享给孙辈:“现在我能给孩子讲‘生旦净丑’的故事,这比跳广场舞更有意义。”不少学员还主动报名社区文化节的戏曲妆造志愿服务,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实际行动。

课程价值:为戏曲教育种下美育火种

《戏曲化妆与扮相》课程的成功,为灵峰成校的戏曲教育体系注入了三重活力:

技艺传承的突破:区别于传统戏曲教学重唱念做打的模式,课程以“化妆”为切口,降低了老年学员、青年爱好者的学习门槛。唐丽娜老师的教学笔记显示,10次课程累计实操时长超25小时,学员完成妆造练习达300余人次,这种“动手学戏”的模式让抽象的戏曲艺术变得可触可感。

美育功能的延伸:课程融合绘画、雕塑、色彩学等多元艺术元素,在教“如何画眉毛”时渗透对称美学,在讲“勾脸图案”时解读吉祥纹样。青年学员小李在结课心得中写道:“原来戏曲化妆是流动的国画,每一笔都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智慧。”

社群联结的纽带:30位学员横跨60后到00后,课堂上既有银发族向年轻人请教手机拍摄妆造的场景,也有青年学员搀扶老年学员整理头饰的画面。这种代际交融让戏曲成为跨越年龄的文化桥梁,正如灵峰成校负责人李世祥所言:“当20岁的姑娘和60岁的阿姨讨论‘如何画好樱桃小嘴’,传统戏曲就真正活起来了。”

随着最后一堂课的定妆粉轻轻扫过,学员们带着油彩未褪的笑脸合影留念。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夜校课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据校方透露,接下来,学校将开设“戏曲唱功训练”课程,以后还会开设“戏曲身段与表演”课程,让化妆技艺与舞台表演相辅相成。当彩妆遇上水袖,当油彩映着剑光,灵峰成校正以多元教育形式,让戏曲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新姿。(李世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