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 - 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
一、项目主题
温州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止2023年末,温州全市常住人口为976.1万人,城镇人口为72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即城镇化率)为74.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先行市为契机,2020年,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开放大学(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启动了“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项目(以下简称共同体),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温州模式”,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社区,全景展示温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文化先行”助推现代社区建设和“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奋力绘就“教育共富”“幸福邻里”的美好图景。
二、基本情况
“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是指以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以“老中青小”四代社区居民为对象,由社区学校组织学习活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广大居民综合素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区教育联盟组织。
图 1 温州全市累计创建共同体情况
自项目启动以来,温州各县(市、区)围绕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教育服务全面开展主题,按照政府指导思想积极创建共同体,并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在共同体项目影响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度高,社区内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和利用;社区学习资源服务圈得到积极建设;温州各县(市、区)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要求的“区(县、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2元标准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保障共同体教育经费的投入。截止2023年底,温州全市已成功创建共同体46个,全市12个县市区100%覆盖,具体情况如下:
表 1 温州各县(市、区)累计创建共同体情况
三、特色范式
(一)多向护航,创新共同体共育场景
2020年,“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项目采取“政府+学校+社区”多向护航发展模式横空出世,旨在通过重组“文化礼堂”和“社区学校”各类资源,优化社区教育活动空间,拓展百姓文化体验空间。政府指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指温州市各级宣传部和教育局,统筹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年度考核评估。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确保文化礼堂和社区学校之间的联合与沟通,保障共同体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要制定共同体项目开展的质量标准,考核共同体项目实施效果。
图 2 共同体组织机制
共同体由社区学校校长跨界领导,校长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社区聘任,一般由有学校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全职担任,负责最终决策,引导教师与文化礼堂服务人员合作,确保各项教育服务符合育人宗旨。文化礼堂服务人员负责收集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拓展教育资源,调查居民学习满意度。教师结合需求,负责教育培训项目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社区学校和文化礼堂双方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协商问题,共同决策,打造一个多元开放的教育场景,确保教育服务项目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分工明确、跨界协作的组织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与社区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相割裂的局面,合力保障共同体的顺利运行。
(二)多管齐下,描绘共同体共享场景
一是塑造人才管道。充分挖掘和鼓励社区退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业余教育服务,向共同体输送社教人才,形成以课程、教师、评价为支点的内部体系,满足全龄段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二是疏通精神渠道。促进共同富裕既要做好物质积累,也要实现精神丰实。共同体项目结合“共享社·幸福里”,着力发挥文化礼堂本身所固有的文化育人功能,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以文化、平台、活动为抓手的外部体系,展现文化自信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新图景。
图 3 共同体发展机制
(三)多圈服务,展示共同体共有场景
一是全龄友好圈。共同体构建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两个维度,着重关注“一老一小”“技能+品质生活”,展示全年龄段友好生活圈。二是综合服务圈。共同体建设融入数字化理念,通过推广“温学通(浙学通)”,实现“线上+线下”双线学习,提高共同体的综合服务质量。
图 4 共同体服务机制
(四)多堂融合,丰富共同体共融场景
图 5 共同体课程机制
一是创设青少年“假期课堂”。共同体围绕3-15岁儿童学习需求,提供素质拓展、兴趣活动等学习课程,定期开展讲座和活动。二是创设职业人员“乐学课堂”。统筹开大办学体系、社区学校力量,面向居民开放智能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等学习课程和资源。三是创设老年人“常青课堂”。依托社区学校办学网络,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服务社区治理,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经验成效
(一)共同体让社教之风席卷文化礼堂
共同体项目进展如火如荼之际,温州全市掀起了一股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的热风,2020-2023年间,共计有10986516人次参与了共同体学习。以2022年为例,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总数2244个,培育了97个学习品牌,建设了254门特色课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54场,涉及69214人次,优化数字学习资源94个;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3789场,涉及168876人次;开展老年学习活动7311场,涉及303524人次,共有848场老年学习成果展示……共同体的发展带动了优质社区资源下沉文化礼堂,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全年龄段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共同体让社教之声走出温州大地
自共同体项目开展以来,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相关频道累计开设h5专题4个,专访报道累计40余篇,部分文章被不同层级媒体宣传转载。其中,2022年以“浙里享学 文化共富”为主题,发布共同体相关报道12篇;2023年以“教育共富 幸福邻里”为主题,发布报道12篇。
社区教育之声先是亮响温州大地,如温州新闻网报道的瓯海丽岙街道茶堂“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充分向世人展示了当地“花”、“侨”地方特色,其开展的“小丽学堂”一经推出就被抢光,收获了周边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点赞。
再是传向全省,导向全国。如浙江在线、学习强国报道的咸园乡村艺术团(见图3),不仅成了龙港咸园“文化礼堂·社区学校”共同体的一个特色品牌,还衍生出了越剧、歌咏、舞蹈、武术、太极拳等十余个分团,2022年还被温州市委宣传部点单,接了四场送戏下乡的文化表演任务,演出场场爆满,人气超高。
(三)共同体让社教工匠回归终身教育
为营造社教组织发展良好氛围,促进共同体品质发展,温州社教办实施社教工匠等人才“增量提质”工程,鼓励党员社工、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提升社工专业化水平。2023年,全市评选出10名社教工匠,遴选120名市级优质师资,其中30名为省级优质师资;遴选出23名市级“领雁”教师,其中6名为省级“领雁”教师……诸多乡贤能人在终身教育事业中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