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浙江嘉兴,工人们正利用机器人焊接零件。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下图:河北雄安新区,指导老师正在为网络创业学员班学员们授课。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
(本报记者 于忠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岁月的长河已然穿过2021年的崇山峻岭,涌向2022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激荡起时代澎湃不息的浪花。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在过去的一年里,从国家到地方,从职业院校到企业,从线下培训到云课堂,都在瞄准劳动者技能提升发力,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更多普通人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渴盼学得汽修绝活的职校学子、走进校园追梦的下岗职工、企业里寻求转型的钳工、在职工学堂充电的快递员……每一位奋斗者都在向着未来奋力奔跑,他们踩下的拼搏足迹,都在为逐梦而行的时代写下生动注脚,让人触摸到发展的脉动、感受到前行的底气。——编者按
突破“天花板”,职业教育成色更足
镜头
前不久,第一批试点职业本科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2届本科生专场招聘会在校内举行。37家进校用人单位共提供了1700多个本科生就业岗位,平均起薪年薪可达9万多元。凭借在校期间的实训经历、踏实的求职态度等,职业本科生们在这场就业大考中纷纷“上岸”。
政策
2021年1月,教育部先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职业本科开始走向全面实践。
2021年10月,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2021年11月,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校生将有更畅通的学业提升通道。
观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层次不高”“出口狭窄”等“天花板效应”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输入端”,从根本上制约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社会广泛重视学历层次的大背景下,曾经不少有志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青年学子,因为学历“低人一等”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如今,职业教育已经打破了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尤其在过去的一年里,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32所本科职业学校均已开始招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的同时,国家还考虑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系统化的发展通道,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主动衔接、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范围、内容和质量上的突破。“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将让更多青年学得一技之长,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更好的收入。
打破学历“天花板”只是搬掉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块“绊脚石”。为了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型匠才的摇篮,从国家到地方,正在致力于排除更多的制约因素。
招聘限制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卡脖子”因素。国家出台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取消招聘限制,其实起着引领作用,意味着其他非公有用人单位的类似限制也会逐步淡化,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国务院学位办印发的《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的证书,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效力。这让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的计划有了实质性的政策突破。
可以预见,当职业教育打破学历“天花板”,政策推动职校生在就业、落户、招聘、职称评审、晋升等方面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那么,无疑将大大改变职业教育“上热下冷”的现状,推动更多适合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学子选择职业教育。这不仅能破解教育相关改革的难题,更能切实促进更多青年更好地就业,为国家储备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百万扩招,为每个人指引远方的路
镜头
“从未想过工作后还能上大学,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31岁的李志团,2019年3月到井上上班,高中毕业的他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打打工,养家糊口,是扩招给他带来了新机遇。如今,他在企业上班不受影响,而且带着年收入12万元的薪水读高职院校,毕业后还能拿到大专文凭。
政策
2019年,我国高职扩招116.4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近300万名社会人员走进“大学校门”。2021年是高职扩招3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又有数百万人圆了大学梦。
2021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当前高职扩招进展顺利,下一步工作重心将由“招好”转向“教好管好”和“就业好”,确保“质量型扩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观察
在高职百万扩招大背景下,更多像李志团一样的“社会生”走进校园,他们犹如奔流中翻腾的浪花,亟待见识更美的风景。通过高职扩招,一批劳动者增长了技术技能、提升了就业本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提供了技能和人才支撑。
各地正在有序做好“质量型扩招”:前不久,山东省传来好消息:超额完成扩招任务。为了激发社会人员报考积极性,山东重点向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市场前景好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力度。山西则继续扩大生源范围,扩招对象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特别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学前教育教师、基层农技人员及企业在职员工等有社会实践经历群体……
对于地方政府以及高职院校来说,既要努力完成好“3年300万”大扩招的任务,又要切实保证“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本责,无疑是重大考验。生源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学生需求多元化,如何因材施教,真正实现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就好业,让带着满腔热情而来的学生满载而归?是一道需要解答好的重要命题。
高职扩招应该着眼于把劳动力存量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坚持宽进严出。唯有守好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不少地方以及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为了实现分类培养,一些院校精准设置适合扩招生源特点的专业。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扩招进来的560名新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将分别就读于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园艺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等11个专业。还有一些院校围绕着不同职业方向,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对口就业“一条龙”,“招生-录取-考核-使用”衔接畅通,工学交替、旺工淡学,把学校搬到工厂、把课堂移到车间,组团式报考、整建制学习等。
百万扩招的增量使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和供给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广纳生源使应往届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农民等能招尽招,扩大了人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这个层面来说,高职扩招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单打独斗。人们期待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将高职扩招保障措施落实落细,与此同时还期待行业企业、社会各领域关注关切劳动者技能提升,积极参与对“社会生”的培养以及用人中来。
连续3年高职扩招百万,让更多人有了新的人生选择。这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实施,也成就了更多追梦人,为每一位平凡的人指引着远方的道路。
多方合力,让更多人吃上“技能饭”
镜头
“考取了育婴师证书,以后工作更专业,薪水可能也更高呢!”陈芳是广州市的一名月嫂。前不久,她通过市人社局官网找到政府认证许可的职业培训机构,报名参加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拿到了育婴师中级资格证书。
政策
2021年以来,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5个地市纷纷上线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等均可登录社保卡账户领取培训券,实现扫码培训“充电”。截至当年三季度末,有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上线发放863.91万张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
2021年12月,人社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2021~2025年期间,预期实现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至少7500万人次,预期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至少4000万人次。
观察
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多像陈芳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吃上了“技能饭”,技能不断精进。这得益于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全社会多元人才培训体系的积极构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技能中国行动”正式实施。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
2021年,多地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强调制造业产业链、创业链与培训链的有机衔接,面向不同就业群体,多层次铺开,分类别实现,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同时,还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既要技术精湛,更要匠心报国。
实施“技能中国行动”,需要更多政策制度加持。2021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从整体来看,职业培训券所释放的政策红利,不仅稳住了就业基本盘,让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将借此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对提升地方公共政策的开放性、社会环境的包容性也大有助益。
期待接受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大军中,新业态从业者尤其值得关注。新业态新职业人才培养的提速,需要全社会合力而为。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与新业态、新职业密切相关的公司、互联网平台,联合职业院校,构建以智能化、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新型培训模式,大大推进了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进程。
关于劳动者技能提升与培训,工会“娘家人”也在积极行动。各级工会组织对焦职工学历提升、技能提升需求,优化职工学历层次与技能结构,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和实施办法,以各类职工夜校(网校)、职工学堂等为载体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照亮了职工“赋能成长”之路。如北京市总工会推动成立98家“首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有力地撬动劳模、工匠、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社会优质师资和课程纳入工会技能培训体系等。
普通劳动者就像细细密密的叶脉,是树木蓬勃生长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期待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勇于担当、企业和学校等各方主动作为,让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完善,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更加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更加有效,赋予劳动者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奔跑更多的动力,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
“共同转型”,员工和企业一起变得更好
镜头
在湖南长沙,民营企业长沙晓光模具公司创立了晓光工匠学院,也专门设置了“TPS——丰田精益道场”,花重金从丰田请来7位70岁以上的老师傅编写课程,致力于把制造与育人融为一体。在这里,有的技能工人完成“华丽”转身,升级为机器人操作手和运维师,公司120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经过培训成为骨干。
政策
2021年6月,由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让学徒既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有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以此批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新型学徒则将出徒标准抬到了“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的高度,将培养期限明确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
2021年7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更广泛地动员企业参与其中,以企业为主导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支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及项目制培训。
观察
以智能化为标签的改造行动席卷制造业领域,奔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企业一方面在尽力减少生产线对人工的依赖,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工程师从哪里来,技能工人到哪里去的新命题。与此同时,对于一线工人来说,是要进行技能升级,与机器人成为“工友”,还是黯然离场,下沉到低一级的劳动力市场?智能化浪潮下,企业和员工一起面临着这些挑战,寻求“蜕变”的机遇。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像长沙晓光模具公司一样选择了“自己培养人”,以更开阔的视野打造终身职业教育的主课堂,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和数字技能普及性培训等。不惜一切代价让技能工人成长,更多的政策和机制红利在释放。
技能行动、人才培养,学徒环节是基础,企业想迎来不缺高技能人才的好日子,需要新型学徒制来支撑。在政策鼓励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学徒制培养。如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每个新员工都配有负责“传帮带”的企业导师,学徒考核、比赛的结果,会直接计入导师参评公司级大国工匠、首席技能大师、劳动模范的考核体系。
要鼓励企业加大职工教育投入,发挥其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政府的相关支持不能少。2021年,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想方设法提升企业的培训水平,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培训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不少地方积极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引导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通过抵税、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投入。
一系列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将自身发展与职业培训深度融合,以此为杠杆撬动企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加速技能人才成长的内生动能。在智能升级过程中,技能工人与公司一起进步和成长,共同打造一个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