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让职业教育在助推高质量就业中大显身手
时间:2021-03-24 来源:《工人日报》

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渠道之一,要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精准对接。新版目录规划出了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路线图”,提出了强化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要尽快落实到位,发挥出引导功能,让职业教育在助推高质量就业中大显身手。

据3月22日新华社报道,近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版目录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职业教育是国家多层次教育发展体系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最为紧密的部分。一方面,它对接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的远期目标设计专业和培养计划,为国家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它对接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近期需要,培训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劳动力,助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不好、成功不成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适应性强不强、与需求的对接到不到位。新版目录将产业、职业、岗位、专业等多重关系进行整合设计,增强对接性,强化适应性,对于助推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助力高质量就业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现代化,都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300余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专业布点10余万个,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统计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少不足,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一些职业技术院校设置不合理,应用性特色不突出,片面追求“上层次”、向研究型院校靠拢,甚至一度出现“去职业化”现象,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传统型专业多、新型专业少,跟不上人社部《职业大典》调整的节奏,导致一些新职业有名称无人才,人才培养“慢半拍”。据统计,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维持在1:2以上水平,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职业教育是高质量就业的助推器,是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库。职业教育必须紧紧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要提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足。强化这种适应性,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动态平衡,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精准对接。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其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秘诀就在于其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比较到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天,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实现更加充分的、更高质量的就业,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就要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给渠道之一,要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精准对接。新版目录规划出了职业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路线图”,提出了强化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要尽快落实到位,发挥出引导功能,让职业教育在助推高质量就业中大显身手。(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