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双高”建设 聚力质量攻坚
时间:2020-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成果采撷

质量线就是生命线。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做好“诊改”工作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管理者主动求变、转变理念的勇气与魄力。自2018年6月起,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入选全省第二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为契机,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标准,聚力发展提升,努力打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公里”,朝着建成全国一流、全省前列,培养赣鄱工匠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阔步前行。

构建“三级架构”打造“三全”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也是开展“诊改”工作的最终目的。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西省第二批试点院校,正在构建并完善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以“诊改”复核为契机,大力推进质量改进,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诊改”工作开展以来,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以重点激发全体教职工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建立起全院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全院师生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人人都是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执行质量建设标准,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院党委负责人表示,聚焦“诊改”提升,就必须要做到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诊改”体系,实现质量提升。“诊改”工作涉及面广,改进难度大,创新性强,对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有力推进“诊改”工作扎实开展,学院建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牵头的“诊改”工作委员会,设置质量管理办公室,成立7个专项“诊改”工作组,形成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诊改”工作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管理办公室统筹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构建了7个专项工作组具体实施,二级系部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部门保障质量提升的组织架构,打造了“学院—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三级全面、全员、全程的“诊改”体系,确保质量改进螺旋循环与可持续性。

近年来,在质量保证体系的驱动下,学院办学水平、服务能力、社会影响显著提升,总体发展再上新台阶,先后获批国家级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江西省“稻作文化”非遗传播基地、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驱动“四驾马车”实现“四维”转变

诊断与改进工作最终要实现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良好循环,是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全面、深刻的攻坚。学院院长表示,抓好“诊改”工作的落实,必须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全面把握、系统思考,立足学院实际情况,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努力实现“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外部问责”向“自我诊断”转变、“定性”向“定量”转变、“人工”到“智能”转变。

开展各类培训,更新“诊改”理念。“无从入手”“不知道怎么做”是学院不少教职工刚开始面对“诊改”工作的第一感受。学院分层级分类别,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前期开展了20余场培训会议,建设专题网站进行学习交流和宣传报道,将“诊改”理念层层传递,营造出全院上下人人知“诊改”、人人谈质量的良好氛围。

明确目标标准,打造“诊改”“两链”。学院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为纲领,逐层分解目标规划,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并制定支撑目标实现的标准体系。学院所有职能部门编制了包括岗位职责表、岗位说明书、常规工作清单、工作流程图以及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建设标准的质量管理手册;组织31个专业、140门课程制定了建设规划,全院413名教职员工和4056名学生制定了个人发展手册。

建设“诊改”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学院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努力打通各个信息孤岛,已建成包括OA、人事、教务、学工等20个高水平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和科学实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为“诊改”工作提供信息化保障基石。引进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智学堂等“诊改”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系统,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实现了“人工”向“智能”的转变。

实施“8字形”螺旋,创新引擎驱动。通过“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计划)—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诊改”过程,依托内部质量保证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实施运行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共计13个“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体系,依据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五系统的组织机构职责,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完善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创新引擎驱动,形成长效“诊改”机制。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熊科教授表示,通过学习运用“8字形”质量螺旋,掌握了一整套专业建设教学迭代优化工作模式,使得专业建设多元化;借助“诊改”信息平台,增强了师生互动,通过教、学、评、返、改,实时掌握学生学习、专业教学运行情况,及时向责任主体反馈信息。

紧扣“五位一体”取得显著成效

以质量求发展、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学为突破,以师资为力量,以就业为导向。“诊改”3年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诊改”工作紧扣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质量管理开启新局面。一是“两链”更加完整规范,奠定了质量提升的良好基础,形成了层层落实、环环相扣的目标链和内容完整、结构规范的标准链。二是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了“五横五纵一平台”网络化质量保证体系,初步构建了“岗位有目标,实施有标准,管理有措施,过程有检查,条件有保障,结果有考核,问题有改进,质量有保证”的“八有”工作机制。三是“诊改”信息平台搭建完成,搭建了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夯实了基础,初步实现了质量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信息化,满足了教学和管理信息化需要。

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近3年来,学院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学院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重点建立了粮油食品类、酒店管理类、智能制造类、物联网应用类、物流营销类、现代建筑类六大专业群,其中4个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3个江西省“双高计划”特色优势专业。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省级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共27门。学院在优质校建设期间,共完成7大项目145个重点任务,获得国家级别标志性成果24项、省级标志性成果109个。

师资队伍建设焕发新活力。在“诊改”体系的驱动下,学院师资队伍已经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核心、“双师”为主体、能工巧匠参与、梯度合理、结构优化的队伍,教学团队合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10位教师入选江西省高职教育教学专家库,先后组织多名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培训。近3年来,教师参加校外竞赛获国家级别奖项19人次,省级奖项92人次。

人才培养质量再创佳绩。在学院力推“现代学徒制”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2015年至2019年,学生获国家级别奖项41项、省级一等奖59项、省级二等奖101项,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方阵,学院多次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现开设专业55个,近3年来,统招录取分数线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新生报到率达94%以上,位列全省高职院校前3名,在校生规模达1.1万余人,2019年作为江西省首批招收海外留学生的高职院校,迎来14名留学生。

质量文化打造形成新格局。从质量保证到质量自觉,不仅是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诊改”工作的更高形态。学院始终致力于将质量意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质量保证“双引擎”初步形成,质量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形成具有粮食特色的质量文化,“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关注质量、保证质量成为习惯。

奋发蹈厉,以工匠之心培育工匠之才。未来,学院将继续用“诊改”引领管理变革,大力促进内涵发展,坚持不懈推进质量提升,继续争做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继续努力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王苏 熊彬 曾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