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好课”的共性
时间:2020-09-1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创生出一大批“好课”。这些“好课”通过观摩、展示等方式得以交流分享,对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重要帮助。“好课”到底好在哪里?透过缤纷的方法策略、眩目的技术运用,我们发现教师们真正认同的“好课”具有3个共同特征。

准确把握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它承载教学目标、适配教学方法、相融教学艺术,因此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是一切教学发生的基础。

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多个方面。第一是要明晰内容的逻辑结构,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内容的前后关联、内容的主要构成及相互关系,厘清内容的逻辑脉络;第二是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与学情的匹配形成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情的冲突形成教学的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教学的策略;第三是要确立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能承载什么的考量,不同的内容能承载的目标不同,当教师深刻把握内容实质后,就有可能“用简单承载复杂”,利用简单的知识或是技能性的内容来承载复杂的核心素养培养。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师就能恰当地作出教学安排,让课堂表现为“举重若轻”——化解难点,学得轻松;同时又“举轻若重”——学得更多,产出更高。

恰当运用技术

“技术”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两个方面,是教学内容的相对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需要采用的方法与手段,当教学方法与手段、与内容相适配的时候,教学才表现出优质高效。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指向行动性知识,这些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是“做中学”。做中学并不是自由化的操作性学习,好的课堂总是表现出“方法的技术性”,无论是任务驱动还是合作学习,它们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清晰的流程。教学手段是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更高效度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但是真正好的课堂教学总是表现为技术的恰当性,它不是教学中的主角、喧宾夺主地掩盖内容或是剥夺教师的主体性,而是与教学的艺术相得益彰。

技术的恰当运用,本质上是技术为内容服务,同时也服务于内容承载的目标,使内容、方法、手段成为一个更加协同的整体,目的是丰富深化学习者的产出。

深度关注学生

内容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的落脚点却始终是学生,真正的“好课”必然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与需求的满足。

对学生的深度关注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课堂品质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关注必须是“所有的”,即好的课堂关注的是所有的学生,不让我们的学生因关注不足而成为学习的“局外人”;这种关注必须是“全面的”,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情感需要等各个方面;这种关注同时也是“始终的”,即关注学生从课堂到课外的所有学习生活。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尤其需要情感的关怀,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用好情感互动的工具,来传达对学生的信任与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注的本质是打开学习通道,对学生深度关注,才有可能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学习产出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者主体的内化,让我们期待的核心素养等品质培养得以落地。朱孝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