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问题与路径
时间:2020-09-02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双高计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双高计划”的启动,从遴选公示的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材料,以及当前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有点迷惘,存在着对 “双高计划”的认识偏差、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体现不明显、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被忽视等问题。

(一)对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的认识存在偏差

“双高计划”与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有显著的区别。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几个重点专业作为建设载体,加上学校个别自选子项目,作为整个项目的建设内容,对高职院校整体来说,仅仅是几个“点”上的建设。而“双高计划”包括“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等10方面的建设任务,旨在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面”上的建设项目,也就是说“双高计划”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从“点”到“面”,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阶段。而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受到“点”建设思维的影响,没有从全面提升内涵建设,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去设计建设方案。同时,这些院校普遍缺乏“研”的意识,走的还是“产学”结合的老路,而非“产学研”结合之路。对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下校企合作构架的构建上,没有根据市场运行机制,以利益为基础,寻找“共赢点”。

(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体现不明显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体现在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但在“双高计划”建设方案中体现得明显不足。职业教育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接受多种形式教育的机会,提供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发展之路,而现状是忽视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单一,课程体系缺乏选择性,几乎用同一把尺子来对待所有学生。“千校一面”现象严重,行业性的高职院校与区域性的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各自的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

(三)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被忽视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得以确立, 但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表现为恐“高”症[3],最好不提专业教育,尽量削减理论基础课程,只注重对岗位“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软”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带有“工具化”倾向。只重视育人功能,而忽视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在“双高计划”建设方案中对这方面要求不高。

二、“双高计划”进入提“质”新阶段

“双高计划”建设启动,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由项目建设进入到院校建设这一新阶段,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需求导向的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即高职院校办学要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要开放共享办学,走好产教融合之路。“双高计划”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再是“量”的扩张和个别项目的建设阶段,已进入提升“质”的新阶段。

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主题是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载体是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通过高水平院校的推广,舞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引领带动高职教育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培养千万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推进新阶段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质升级。具体来说,一是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二是要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大力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聚焦提升社会贡献度,实现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双高计划”建设的重点与路径选择

“双高计划”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全面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步伐,拓展国际化办学,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提升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服务行业(区域)水平高、开放办学水平高、教学改革与创新水平高、办学综合水平高、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高,等等。重点建设内容可以概况为“一主线、两高地、三平台”。

1.坚持“产教融合”为主线,勇当高职类型教育改革探索者

“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如何破解深化产教融合的难题?一方面要尊重教育规律,另一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推进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要充分利用市场主导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强调开放共享办学。既要主动出击,开放办学;又要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好政府统筹推动作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找到校企“共赢”点,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1)遵循“共谋、共建、共享、共管、共赢”原则,共建“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利用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共育高质量人才;通过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开展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开发,实现互利共赢。

(2)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力协同育人。成立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专业设置建议等,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校企协同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3)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改革对技术进步的响应速度,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供给。

2.聚焦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双高地”建设,当好区域产业升级推进者

“双高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同时也指出,“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应把专业群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形成服务优势,并以技术研发服务为平台,积极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1)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当好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拓者。“双高计划”建设要围绕区域中某一支柱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产业(集群)基础、技术基础相同(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形成专业集群。

(2)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当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加速器。高职院校应聚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超前先发技术预测,部署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研究。

一是聚焦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组织、引导和推动技术服务团队,开展高水平技术服务创新,与行业的领先企业联合攻关,开展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

二是积极建立技术服务创新与成果转化特区,创新和引领技术服务运行机制体制改革实践,以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制度创新为切入点,理清校内各学院之间、现有基地和平台之间以及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以项目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协调机制,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模式,推动专业教学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构建教学与技术服务共生共荣的发展模式。

三是打造对接国际技术前沿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载体,建成智能制造技术与人才的资源集聚高地。

3.完善“三个平台”建设,当好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1)完善“四有三能”教师培养平台建设。“双高计划”中指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要求的“四有三能”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

一是塑造优良师德师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构和制度,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加强教师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是建立适应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具备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及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能力的“三能”型教师培养体系。健全“校企联合培养、互聘互用、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新教师校内实训基地锤炼、联合培养访问工程师(学者)、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校企共建培养基地和工作站、专业教师企业兼职”等制度,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访学计划、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等,创新高水平教师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三能”教师。

三是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工程院士领衔的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大师名匠培育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分类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建成国家、省、校三级名师梯队。

(2)完善“双轮驱动”服务社会平台建设。高职院校要对接产业升级和新技术发展,以及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平台。

一是推进新技术应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推广服务,提升社会培训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采取“量体裁衣”式精准培训,推行校本培训、送教上门等手段,实行理论学习、案例研究、返岗实践、跟岗访学和技能训练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弹性学习等多种管理方式,以适应不同类型培训的多样化需求。推行“互联网+教育培训”,探索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对接国家终身教育体系。二是高职院校要以服务行业产业或区域产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立地式”技术服务。“立地式”技术服务包含三个层面:立足本区域,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满足区域或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等需求;立足开发服务,为区域或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技术服务,建立能为区域或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服务的机构,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高度”和产教融合的“宽度”;立足以研促教,即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立地式”技术服务,以老带新,发挥团队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使产学研结合平台成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在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不能摒弃自身的育人宗旨,产学研结合体平台的最终目的是反哺教学,技术服务要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平台。深化“引进来—本土化—走出去”国际化办学模式,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收、融合、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本土化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服务“一带一路”,拓展国际教育服务平台,聚焦“走出去”,提高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是引进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多国别、多专业、多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开拓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扩展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实现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实质同效”的海外职业教育资源。二是对接国际标准,形成一批国际认可的“本土化”国际互认的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三是拓展国际服务平台,构建多方共建“丝路学院”模式,协同中国文化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平台。

“双高计划”建设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好新时代特征、职业教育类型特性、高等教育层次属性,明晰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积极主动地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丁金昌 陈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