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招生对象是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企业职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是缓解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举措。
中国产业转型最重要的两个领域是农业产业化和制造业升级换代,无论哪个领域,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都是关键支撑。“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一精准论断强调了农村产业发展中农民素质和农民教育的重要性。人力人才资源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扩招肩负着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数量扩招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质量扩招,是高职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2019年扩招实践发现,与普招生源相比,扩招生源客观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特征。具体来说,一是扩招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现有职业类别固化了一些难以纠正的行为问题,尤其是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在理想信念、集体意识方面存在差异;二是扩招学生总体上年龄偏大(大多超过30岁),文化程度、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较低;三是扩招生源零散,谋生压力大,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临时工作以养家糊口,临时工作安排经常性冲击课程学习,无法保证有效学习时间。这些特征和问题将对现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较大冲击,为保证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探索扩招生源个性化的“育训结合”培养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培养路径。
第一,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扩招生源的生活工作经历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性格,但也不同程度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针对扩招生源的思想特点,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课程思政模式,悉心关注扩招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过程激励培养其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第二,育训结合个性培养。“职教改革20条”指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学校应积极加强与军队及区域规模企业合作,将军人退役、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有机统一起来,面向退役军人、企业职工、下岗职工等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具体来说,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灵活组合,探索三种“1+X育训结合”培养模式:一是先1后X,先入学籍后培训X证书,面向企业职工成建制招生入学,进行半工半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二是先X后1,先培训X证书后入学籍,学生入学前以培训学员的身份接受X证书培训,学校予以学分认定,入学后通过选课制完成剩余学分取得学历证书。三是X后认定1,培训学员和社会学习者X证书累计达到专业学分标准,补修公共必修课后,可直接认定学历证书。
第三,课证融通突出技能。X证书是职业能力的凭证,更是扩招生源就业、转岗的通行证。国家已经推出三批共9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学校应以X证书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要将证书标准和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或直接开设证书课程,每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或若干个X证书模块,涵盖证书考试核心内容,并强化考前培训,促进学员顺利考取相关证书,提升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证书积累与激励制度,鼓励学生获取多类职业技能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第四,成果导向明确标准。扩招生源大多为改善就业而来,他们特别关注“每门课程学什么技术技能、学了以后能做什么”。因此,学校应建立成果导向的学习和考核机制,可通过“知识技能树”显性呈现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并以文本形式发给学员,成为学员学习过程的指引。允许他们自主完成学习,只要通过知识和技能考核,就可以拿到学分。成果导向课程考核目标明确,要点清晰,便于学员自我规划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宽进严出”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提供质量评价标准。
第五,学分积累弹性学习。高职院校大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高职扩招以及个性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倒逼学校尽早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一是探索完全学分制,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设定毕业学分要求,将修业年限修改为3-6年,满足扩招生源半工半读、创业实践等需求;二是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建立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制度,将X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创新创业实践、岗位工作业绩等纳入学习成果范畴,并转换为相应课程的学分,但是,思政课等公共课应学实落实,不宜转换。(刘彩琴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