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副处长 吕轮超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副教授 张懿
北京地铁公司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技术研发室主任 杨才胜
北京地铁科技发展公司支援保障部主管工程师 任振余
高职扩招工作,是中央抓“六保”、促“六稳”,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决策部署,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职扩招工作的通知,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的目标,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对于大多数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和企业职工来说是一个绝佳机会。记者连日来采访了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技能工人代表等,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高职院校是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记者:高职扩招与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系?
吕轮超:高职扩招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周期中,需要大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正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扩大高职生源,增强对市场经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供给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周期的高校扩招,本科以上学术型人才过剩现象已经出现。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是我国主动调整教育和人才结构的重要改革举措,必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高职扩招扩展了高职教育的对象,对于提升农民、退役军人、待业人群等就业能力,促进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扩招带给职业教育领域哪些红利?
吕轮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高职扩招将给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以下红利:一是营造良好的职教发展氛围。扩招向社会传递了国家将重点发展这类教育的信息,这是导向和信号,地方政府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提供强大的生源支撑。这次扩招明确表示不仅仅是面向在校生源的扩招,更多的是面向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农民工、在职低学历技能人才等在职场就业方面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高职教育,提升技能和学历,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同时大量补充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受普通高校学术型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如今培养对象多元化,必然对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带来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缩短培养周期,教学中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使教学方式和培养计划更加容易被受教育群体所接受。
四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生源增加了,高职院校必须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教育经费必然向高职院校倾斜,高职院校的办学设施设备、师资水平将得到很大增强。
扩招专业应侧重面向民生需求较大的领域
记者:北京高职院校近年来有何招生经验,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吕轮超:近年来,市教委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基本搭建起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阶梯,多数学生都能从中职升到高职乃至本科,因此高职扩招的体量总体不算很大。
北京在推动高职扩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重点面向在校生以外的多元化群体。在扩招专业选择方面,侧重面向民生需求较大的领域,比如学前教育、养老护理、保安、家政服务等,同时对农村基层干部、酒店服务人员、厨师等一些低学历在职人群存量比较多的行业开展扩招试点。
二是培养形式灵活多样。比如面向本市大饭店的厨师人群开设试验班,通过中高职联合培养形式,提升这些人群的学历和技能。这些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可以周末学,也可以线上学,可以到校学,也可以去某个饭店开展现场教学。
三是师资来源多元化。针对培养对象有在职工作经历和对技术技能强烈需求的特点,我们安排师资时,既有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资深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参与教学,让学生有近距离向大师请教的机会,学到真本领,增强竞争力。
张懿: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积极落实扩招政策,现有专业均参加扩招,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展开。
针对扩招学生的特点,我校专门出台了鼓励入学政策:对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学校组织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对于符合免试条件的技能拔尖人才,学校免试录取。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生,报考相关专业可免予职业技能测试,确保扩招政策全面落实、不打折扣。
我校扩招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望京和固安两个校区开设了旅游管理、航空服务、会计、互联网金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工程造价、人工智能、非遗传承等34个专业和方向,其中教育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试点专业3个,北京市特高项目和教育部人工职能试点项目3个,TAFE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北京市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7个,专业面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学生需求。
学校注重根据每名考生的特点,引导学生报考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专业,在学生原有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学校学生整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好评度高。下一步,我校计划利用好扩招和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契机,在养老、学前教育、城市运行、非遗传承等首都发展和民生领域急需的专业上持续发力,采用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招生,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力。
相比全日制学生,扩招学生具有年龄跨度大、专业知识强、在校时间短等特点。对此,学校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习灵活”原则,积极探索扩招学生学习管理的新方案,采取弹性学分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在不影响考生及所在单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已积累的学习成果(含技术技能),探索通过水平测试等方式进行学分认定,确保扩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到知识,提高水平。
培养学员扎实的基本功始终是重点
记者:企业最看重高职生的哪些素质?
任振余:企业首先希望职工都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这永远都应该是高职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都是展现自己才华最好的“名片”。
同时,高职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踏实、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果,有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塑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获得同事、上司及客户的信任。
杨才胜:非常认同“职工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观点,同时,共情能力也是现在越来越注重的能力。当下职场更注重团队的协作能力,与其他人有良好的沟通,应该是适应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情商较高、沟通能力好,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此外,具备学习能力也非常重要,职工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离开学校不意味着就要停止学习,只有主动吸收知识,才能保证工作岗位上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社会在职人员培训应将实操性放在第一位
记者:如何为社会在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职教育服务?
张懿:在职人员入校学习往往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会优先考虑对目前工作有切实帮助的专业;对知识的渴求度强烈,往往是为了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此,学校对这些学生一是尽可能单独编班,把具有相似工作的扩招学生尽可能安排在一起,这样便于集中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效果更加突出;二是针对社会在职人员特点,配优配强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便于相互沟通协调;三是学校注重选拔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为扩招学生授课,鼓励师生相互交流;四是保障扩招入学的社会在职人员在校期间能享受与全日制学生相同的待遇,为更多青年凭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
杨才胜:职业技术工人多以操作类为主,所以,职工进行高职培训时应注重本专业的实操性,兼顾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适度扩大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做好本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又为职工在从业过程中开拓眼界,为职工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
同时,职业培训应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企业职工每年都应有被培训的权利,企业也应该为职工提供务实的职业培训计划,培训讲师应注重选择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当然,每个职工都有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比如我的徒弟佟薇就希望参加能和自己研发岗位相结合的技术理论、技术实操课程、专业制图课、编程及外语课程;在学习方式上,远程教育和集中授课都是很好的提升方式。
任振余:针对专业岗位提供技术技能的培训和实战操作,是对职工最有益的。在培训方式上,讲授法和师徒传承都有各自的优势。讲授法属于传统的培训方式,优点是运用起来方便,便于培训者控制整个过程。而师徒传承方式,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一个经验资深的职工对一位或几位经验尚浅的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师傅都是在职场中很有经验的老手,处理问题往往有着过人的技巧和智慧,能避免年轻职工走弯路。(任洁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