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围绕“实践”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亲历实践、坚持实践、感悟实践、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
身体力行,做“实”劳动实践。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让学生愿意劳动。要落实日常劳动实践要求,“以行促知”。国家从课程角度保证了劳动教育实践,学校要确保劳动课时到位,确保劳动实践到位,不能用其他实践活动替代劳动活动,不能用智育活动挤压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修课需要围绕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的要求进行序列化、层次化设计,确保劳动课时和劳动周的规范落实。比如,一至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管理,做好家庭劳动;三至六年级,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学习服务和日常生活,兼顾劳动活动;七至九年级,开展更多体现社会责任担当的公益服务活动;十至十二年级,适当增加创新性劳动的内容。通过由近到远、由己及人的序列化递增设计,引导学生的劳动实践逐步进阶、落到实处。
一以贯之,做“长”劳动实践。劳动是态度、是观念,也是责任和习惯。当前还需要破解将劳动当作“学校要求我才做”“有时间我才做”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劳动作为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可推卸的责任。做“长”劳动实践,有助于让行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可以设计长周期性的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并督促其习惯成自然。比如,在设计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任务完成时间时,以习惯养成的周期为阶段,学生需要坚持21日的打卡实践才算完成一个阶段的劳动实践任务。当前,我省一些学校推出的家务作业,将日常的家务劳动作为家庭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劳动实践日积月累的夙愿。
对接课外,做“宽”劳动实践。劳动课仅仅是劳动教育的加油站,面向真实生活情境的劳动实践才是学生真正的操练台。学校需要和家庭、社会协同合作,让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为整体。要重视以课内学习引领课外劳动实践。学校可以组织“争做集体小能手”“我是校园服务者”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日常劳动中去,组织“我是社区服务者”“尊老爱幼好少年”“走进敬老院、福利院”“交通秩序我维护”“走进敬老院”“农事季节我帮忙”“禁毒宣传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到家庭、社会劳动中去。要重视打造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大课堂。劳动教育对于场地、设备、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规划和配置资源、拓展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机制,迫切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参与。
脑手并用,做“新”劳动实践。劳动教育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体现“脑手并用”。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有助于推行“研中学”“做中研”的劳动实践方式,引导学生重视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创造性地开展日常劳动。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加创造性劳动体验。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体现科技和创新的劳动,如各类学工、学农、职业岗位体验与模拟生产等活动。要组织开展问题解决式的劳动实践学习。根据劳动主题,将问题前置,以问题解决为载体组织实践学习。要让学生带着研究任务进入劳动现场,主动发现、主动实践、主动研究。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农事劳动体验时,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研究和劳动实践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研究。
用好“实践”这个大课堂,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才能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方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