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打造质量与温度并举的在线课堂
自发布“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以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在学院党委的统筹指导下,在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全校师生每天按时相约“云端”课堂,授课、互动、答疑……以饱满的热情开启了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学习新模式。
细节着手 夯实课程基础
“看到大家学习这么刻苦,态度这么认真,老师真的太欣慰了,春华秋实,你们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当天的线上课程结束后,旅游外语学院日语专业教师吕晋在班级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从忐忑、焦虑,到满满的成就感,这是在线教学开展一个月以来,南旅院许多教师走过的心路历程,而实现这种转变,靠的是每一位教师从自身做起,踏踏实实走好教学工作的每一步。
在线开课前,吕晋和学校的很多教师一起,开始筛选合适的教学平台,学习摸索直播操作方法,摸索出线上辅导、答疑释惑、语音练习等适合“网课”特点的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吕晋发现对于刚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们来说,仅凭视频、课件等媒体学习,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为了让他们保持学习热情,我给学生设定了考级倒计时、布置语音作业以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严格打卡,为了不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集中注意力听课,我取消了录播……”除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吕晋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每天线上教学准备1小时,上课1.5小时,备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沟通3小时。让她欣慰的是,通过近8周的在线直播,学生共计完成50篇以上日文阅读以及近1500个词语的学习,配套练习的准确率也超过90%。
据统计,自3月9日正式开课以来,全校共有92名教师在线讲授课程1350门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3987次,从教务处发布的每周督导简报中可以看出,在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签到率、作业完成率均超过90%,课程被评价为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91.23%。在线教学顺利开展的背后,得益于每一位教师恪守教育初心,积极适应教学模式转变,从细节着手,一次次打磨课程,一步步夯实基础,不断完善网上授课的形式与技巧,进而完成知识的高质量传播。
精心设计 创新课程内容
张颖是人文艺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疫情防控期间,除了正常学习课程内容,也让她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次课程中,我通过驰援武汉包机上民航乘务人员的专业表现,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新的了解,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应对突发事件时才能更游刃有余。”张颖所提到的这门专业课,是人文艺术学院的许赟老师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调整完善后的“客舱服务”。许赟创新课程组织形式,将《运输航空公司和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文件精神纳入教学内容,将疫情防控期间最新的客舱操作视频融入课程资源,并调整课程教学侧重点,将特殊旅客服务、非正常航班的处置作为教学重点,以适应疫情防控期间客舱服务的真实需求。
在线教学开展期间,授课教师以线上教学为契机,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实现从教学者到课程者的转变。
紧扣“思政”元素 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疫情防控期间,学院坚持防疫与育人相结合,将战“疫”素材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把当下热点话题和思政教育元素恰到好处地渗入在线教学内容。
在人文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郑菲菲老师引入“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调查与心理调适”主题讨论,在关爱学生心理、开阔学生思维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与美妙。
“抗疫是最好的‘教材’,在课堂上利用好这个‘教材’,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力量’。”疫情发生之初,旅游外语学院的卢凤萍老师就开始思考如何将疫情与教学结合,授课中,她综合官方权威观点,客观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并积极应对此次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化危为机”,一起开始思考“后疫情”阶段的文旅复苏。
此外,学校还通过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中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报国之志。近日,由学校思政部主办的“全民战‘疫’,我们有话说”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疫情新闻微评论比赛中,学生们通过持续关注、阅读、评论疫情新闻,以留言的形式从恢复经济发展、做好自我防护等方面,表达了对于疫情的关切之情。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师生在线收听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推出“信仰公开课——战‘疫’云讲演”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逆境中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学校官方微信同步推出《抗击疫情,南旅在线!》等文章,讲述青春战“疫”微故事,教育引导学生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把这次“停课不停学”作为一次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的机会,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以线上授课、在线答疑等形式开展在线教学。实践课程积极创新课程组织模式,逐步完善在线教学方法,形成文化背景拓展、教师操作讲解、示范视频观摩、学生课后练习、教师点评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开学在即,相信通过举全校之力的周密部署,集思广益,积极创新,学校完全有能力变“危机”为“契机”,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最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顾至欣 张蔚)